历史来源
第一个渊源:出自姬姓,为黄帝之孙安的后代,属于以国名为氏。 远古黄帝有儿子叫昌意,昌意的长子叫颛顼,继承帝位。次子叫安,封于西戎,后来建立了安息国(今伊朗高原),他的子孙就以安为姓。
到古代汉武帝时开始派使者至(安息国以后,中国与安息国始有往来。安息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,他不愿当国王,而想当高僧,于是就出家为僧。
安清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(公元148年)回到祖国河南洛阳,宣传佛教,随后定居下来,他的子孙也就世代相传姓安。
第二个渊源:出自改姓,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。
南北朝时鲜卑安迟氏,北魏孝文帝将其改为安氏,其后代世代相传至今。
明朝时有元人孟格、达色等被明太祖朱元璋赐为安氏,其后代世代相传至今。
清朝康熙、嘉庆年间,清军击败俄罗斯侵略军,俘获的俘虏押解北京,由清帝赐姓为安氏并留居中国,其后代世代相传至今。
第三个渊源:源于外夷,出自古苏禄国(今菲律宾)国王的后裔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
现家族主要在山东德州。资料有待补充。
第四个渊源:源于外夷,属于以国名汉化谐音为氏。
唐朝有“昭武九姓”之一,以其原“安国”国名首字为氏。
第五个渊源:源于外夷,出自俄罗斯战俘,属于帝王赐姓为氏。
清康熙年间中俄边境之战中俄罗斯俘虏被留置中国,其后裔被康熙大帝赐为安姓。 资料有待补充。
第六个渊源:出自各民族变姓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 唐时安禄山原为康姓,后随继父姓冒姓为安氏,其后代世代相传至今。 唐时有回鹘族人、奚族人,明、清彝族沙骂氏、村密氏、吉巴氏及其它少数民族中安佳氏、阿尔丹氏、德力根氏、安帐氏等众多别姓改为安氏者。 满族中原任姓改为安氏。
一、得姓始祖:安清。
黄帝有子昌意,昌意次子名安,远古时被封于西戎,后建立安息国(古安息国,今伊朗,在中原的西方,距离长安一万多里,汉书称其为西域大国)。汉武帝时,派使者到安息国,始有往来。东汉桓帝建和二年(公元148年),安息国太子清,字世高,其父驾崩后,不愿继承国王,欲削发为僧,于是主动让位于叔父,出家到河南洛阳,专门从事佛经翻译,在以后的二十年中,共译佛典九十五部、一百十五卷,为我国早期佛学做出巨大贡献。时与太子清一同入汉者皆以国(安息国,今伊朗)名为氏,称为安氏,后世安氏奉安清为安氏的得姓始祖。
二.各支始祖
安 寿:字厚卿,宋进士第,调蔡州亲察推官,至太常丞,秘阁校理检正中书,修起居,元丰初使高丽,加左谏议大夫,迁龙图阁直学士,改户部尚书,六年同知枢密院,元佑二年进知院事,拜亲文殿大学士,授光禄大夫,传戴宋史,元佑党人碑,名列政大臣,挥麈前录称公,在政府父尚康宁,且具庆焉,宋史载父曰华封光禄大夫,年九十余岁,子扶,给事中,殉靖康难。是为江苏安氏始祖。
安天乐:元至汉元年辛酉 二月十二日午时生,世系本源江西省吉安府太和县吉水版籍鹅劲大丘,于明洪武初年来宾庆邵邑,旦落南门数年,转住城东关外张家冲,殁葬张家冲。元妣,袁氏,系守后哉门袁宦官之女,兴扈陈三姐妹,生殁佚葬张家冲。继妣,何氏,生殁佚葬张家冲。三妣,段氏,生殁佚,葬张家冲。生子五:佐;伟;亿;任;伯。是为贵州安氏始祖。
三.迁徙分布:
安氏起源于汉朝西域国家入中原定居者,后又加入鲜卑、胡人等少数民族血统,是一个刚开始就象征民族融合的姓氏。
安氏名人多出唐朝以后,如唐朝有中书令安重晦、宋朝有石匠安民、元朝有四川提督参赞安慎、明朝有宁国府通判安孝宗、清朝有安致远等。
安息国的安氏自入居中原后,分居于河南洛阳、甘肃民勤和武威、湖南溆浦和常德等地,其中尤以甘肃、湖南二省安氏繁衍迅速,后安氏发展史上三大郡望:凉州、姑臧、武陵郡皆出此二地。
三国两晋南北朝时,北方战乱频繁,烽烟四起,中原士族大举南迁,安氏也不外其列。由于湖南所处地理位置属较安定地带,故南迁安氏,多出甘肃支脉。此期,北方安氏虽笼罩于战火的阴影中,却也有发展。三国曹魏有安同,辽东人,太武帝时进爵高阳公,曾以高官佐辅曹家王室,晚年又大兴寺塔,其族大支多,甚为兴旺。
北魏时有鲜卑安迟氏改姓安,居于河南洛阳,后渐与汉族安氏融合,不分彼此。
唐朝以后,安氏日渐活跃,名人不断涌现。唐朝有安禄山,为居营州柳城(今辽宁朝阳)的胡人,本康姓,因父死随母改嫁而姓安,由此,安氏中加入了胡人的血脉。后安禄山叛乱遭镇压,安氏分逃于各地。
宋元时期,金兵入主中原和蒙古军队南下,致使北方再度处于混乱状态,由此,中原人士大举南下,安氏族人也多携家南徙于安徽、江苏、浙江等地。明清时期江苏无锡、金匮多安氏。明初洪武、永乐年间,安氏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,被分迁于山东、河南、安徽、浙江等地。清朝有闽、粤沿海之地安氏渡海入台,进而徙于新加坡等国家。
山东日照安姓是相传明洪武年间,长 支孀居夫人携子孙自江苏东海迁至日照西碌轴沟,次支男性长者携子孙自江苏东海迁至云南景洪。
今日安氏尤以河北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安氏人口的25%,另安徽、河南二省也多安氏,上述三省安氏约占全国汉族安氏人口的51%。
安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九位的姓氏,人口约二百四十万余,占全国人口的0.15%。
四、历代名人
安重荣——字铁胡。五代后晋朔州人。后唐时任振武巡边指挥使。后归后晋石敬瑭,任成德军节度使。石敬塘投降契丹后,起兵反之,次年战败被杀。但他这种民族气节,得到了后世的景仰。
安民——宋朝陕西长安人。是个有名的石工,当时著名的石碑,都出自他的刀笔。
安维峻——字晓峰。甘肃秦安人。中日甲午战争期间,上疏痛斥李鸿章挟外洋以自重,投降卖国,中外臣民无不切齿痛恨。因言冒慈椿而被革职。后隐居柏崖,闭门著书。著有《四书讲义》、《诗文集》。
安期生: 秦琅琊人(今山东省诸城县东南),生卒年不详。受学于河上丈人,于海滨卖药,始皇东游,相谈三昼夜,赐予金帛,皆置之而去,留书以别,谓后千年求我于蓬莱山,始皇遣使入海寻之,遇风浪而还。汉武帝时,李少君言尝游海上,见安期生食巨枣,其大如瓜。
安世高:公元二世纪时人,生卒年不详。本名清,是西域安息太子,特别信仰佛教。当轮到他继承王位时,他就让位给叔父,出家修行。精研佛学,游遍西域各地,于东汉恒帝(中国第一位信奉佛教的皇帝)建元初年(公元147年)来到洛阳,译述佛经约二十年。当安世高来到洛阳时,佛教的信奉者多把佛教当成是一种神仙方术,因而把佛当成是祭祀的对象,焚香膜拜,祈求长生。安世高认为应当让人们了解佛教,于是萌发了译述佛经的宏愿。安世高共译佛经三十五部四十一卷(现存二十二部,二十六卷),主要是小乘系的佛经。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译师,从他开始中国才有佛学。安世高后在绍兴定居,直到去世。
安禄山(?~757):唐营州柳城人(今河北省旧永平府境)。胡人,本姓康,初名阿荦山,又作轧荦山。忮忍多智,善臆测人情,通六蕃语。天宝末,以平卢、范阳、河东三镇节度使举兵反,陷洛阳,入长安,称燕帝,寻为其子庆绪所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