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郁姓来源
在中国众多姓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,郁姓虽说不是一个大姓氏,但郁姓仍是一个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姓氏。据《元和姓纂》所记载,春秋时期,鲁国有宰相名叫郁黄,郁黄又被称为郁贡,自郁黄之后,便有了郁姓。另据《姓考》中记载,春秋时期,吴国大夫食采于郁邑,他的后代便以地名“郁”为姓氏。又据《姓氏五书》记载,西域有郁立国,其国人则以国名中的郁为姓氏。
郁姓的得姓始祖是鬱华。上古时,有一位叫鬱华的人,很有见识才能,大禹王称他为师,向他学能耐。这位鬱华就是鬱姓的先祖。因为先祖在上古就有崇高的地位,所以家族就很兴盛,接着这个姓氏就出了个神奇人物,叫鬱林,据说他修炼成了仙人。现在鬱字被写成郁字,但在过去《百家姓》中,两个字是两种姓。由于两字的发音相同,于是渐渐地鬱姓人也有写成郁姓的了。而战国时候,楚国的诗人宋玉,在他的《高唐赋》中提到,鬱姓是来自鬱林这个复姓的。这样看来,那位成仙的鬱林,原本是鬱华的后代,而他的子孙以他的事迹为荣,就用他的姓名加在一起作为姓,曾一度变为复姓,这是很稀罕的例子。郁姓虽源流众多,但大禹为三皇五帝(三皇:燧人、伏羲、神农;五帝:黄帝、颛顼、帝喾、唐尧、虞舜)之后帝,郁华能为禹帝师,故郁氏后人尊郁华为郁姓的得姓始祖。
二、郡望堂号
1、郡望
黎阳郡:西汉时期设置黎阳县,北魏时期改设黎阳郡,治所在今河南省中部浚县一带。
膠东郡:有时是国,治所即墨(今山东省东部平度县一带)。
太原郡:战国时秦置,治所晋阳(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一带)。
2、堂号
郁姓的主要堂号有:“黎阳堂”、“膠东堂”、“太原堂”等。
三、迁徙分布
2000多年来,郁氏后代们不断繁衍壮大,并逐渐形成众多的支系。据历史文献考证,郁氏望族历史上出自于黎阳郡。位于富春江畔的浙江省富阳市,这里聚居着一支郁氏后裔,其祖上在南宋时期,以御医的身份从北方迁移到浙江,起初定居在余杭,后来又迁到萧山。绵延至第四世郁义安时,他携家人到富阳经商做生意,从而定居在富春江边,距今已有400多年了。历史上,郁姓不仅是富阳的望族,还是富阳的一个大姓。郁氏家族在富阳有过很辉煌的时期。过去,曾经叫富阳城是郁家的天下,有“郁半街”、“郁半城”之称。大多商行都是郁家的。富阳城周围的田梯,也有大量是郁家的。周围的山上有郁家的祖坟。到了太平天国以后,就衰落下去了,一部分郁家的人去了江西等地,在富阳有三支宗族,一支在富春江江南的乡下,一支在富春江以北的乡下,郁家一支一直在富阳镇。从郁义安第四世到富阳,到郁达夫这一辈,正好是十九世。
四、历史名人
郁贡:春秋大臣。
郁继善:宋代名医。
郁新:明初大臣,临淮(今安徽省凤阳东)人,字敦本,洪武年间官户部度支主事,明太祖和明成祖时官至户部尚书。长于综理,精于计算,所作规划,都很完备。前后执掌户部13年,精通业务,事事条理清楚,制度严密而不繁琐,很受朝廷器重。
郁采:明正德年间进士,授刑部主事,后迁任裕州同知,时遇战乱灾荒,盗贼四起攻打裕州,他率领州民抵抗,连战数日后城陷,巷战而死。
郁文博:明代藏书家。景泰五年(1454年)进士,官湖广副使,酷爱藏书校书,筑有“万卷楼”;致仕后,潜心于楼中校书,陶宗仪所编《说郛》,就是他校勘的。
郁永河:字沧浪,清浙江仁和县人,曾考取秀才,好远游。康熙三十五年(1696年),福建省福州火药库爆炸,典守者被责求偿还,派人到台湾地方淡水采集硫磺。永河是幕客,自告奋勇。次年正月起程,二月二十五日抵台南府备办用具。四月初七北上,经各个台湾少数民族部落,抵甘答门(今台湾地方关渡)。最终,完成炼硫任务,十月初七离台。沿途以诗文记录见闻,写就《稗海纪游》。详细记载台湾地方的地理气候、风俗民情、产物历史,文笔细腻,是最早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一本台湾地方游记文献。
郁达夫:原名郁文(1896-1945),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县城,是中国“五四”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之一,国内外著名的文学家、散文家和诗人。1913年秋,青少年时期的郁达夫,随兄长郁曼陀东渡日本留学,他与郭沫若和成仿吾组建了“创造社”。他所创作的小说《沉沦》、《春风沉醉的晚上》、《金秋桂花迟》闻名海内外。1945年9月, 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于印尼的苏门答腊岛,牺牲时仅49岁。他一生留下了50多篇小说,200多篇散文和1000多首诗词。
源于《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》一书
郁氏的辈分排列:
“锡汝树焕在,
锦洪桂柄堂。”
仔细看你会发现这是按照五行来排列的。